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8
1

這場產品的設計評審會議,是初階的 UI 設計師小梅初登場,在會議上正有些緊張地展示她負責的活動頁面設計稿。

展示結束後,行銷主管給出了一個模糊的回饋:「這個頁面的整體感覺…好像有點太『平』了,能不能讓它看起來更『活潑』一點?」

小梅看起來有些不知所措,她試探性地問:「請問…您是指顏色嗎?還是字體…?」

你看著小梅一臉茫然,又看看行銷主管那一副「妳應該要懂我」的表情,心中那股熟悉的「救世主」衝動油然而生。為了讓會議能有效率地進行下去,也為了保護小梅不被繼續追問,你立刻跳出來解圍。

你笑著對行銷主管說:「我大概知道您的意思了,應該是希望增加一些動態的視覺元素,來提升節慶感。」然後你轉頭對小梅說:「沒關係,這個我來處理就好。我以前做過類似的,會後我直接開 Figma 幫你調整一下,很快的。」

行銷主管滿意地點了點頭,小梅也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,並對你投以感激的眼神。你感覺自己像個拯救世界的英雄,不僅解決了溝通的僵局,還幫團隊成員扛下了一個難題,心中充滿了成就感。

然而,你沒有注意到的是,在解決問題的背後,隱藏著一個更長遠的問題:團隊又一次習慣了「有問題,找 PM 」的模式。你解決了眼前的麻煩,卻也讓團隊的依賴性又加深了一分,離他們能獨立作戰的目標,又遠了一步。

症狀診斷

如果你也常常在團隊卡關時,忍不住捲起袖子說出那句「沒關係,我來處理就好」,那麼你可能正罹患了「英雄主義併發症」。

這個病症的根源,在於我們錯誤地將 PM 的價值,定義為「解決最多問題的人」。

這是我過去慘痛的親身經歷。

當時的我,為了讓事情順利推進,撿起了所有沒人做的事情,從改設計稿、寫文案到下 SQL 指令,幾乎無所不能。短期內,專案確實都順利完成了,我也練就了一身武藝。但回過頭來才發現,團隊並沒有因為這樣而茁壯,反而變得更加依賴。而專案的偉大成就,終究是需要一群厲害的人才能完成,而不是只靠一個人去 buff 全場。

當 PM 親自下場救火、修改設計、甚至幫忙寫文案時,短期來看,效率確實很高,問題也很快被解決了。但長期來看,這是一種對團隊的「慢性毒藥」:

  • 剝奪團隊的成長機會:你每解決一個本該由團隊成員解決的問題,就等於剝奪了他們一次學習、犯錯與成長的機會。
  • 讓自己成為瓶頸:所有問題都集中到你身上,你很快就會成為整個團隊的瓶頸,忙得焦頭爛額,卻沒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。
  • 打擊團隊的自主性:久而久之,團隊會養成依賴的習慣,遇到任何困難,第一反應不是「我們該怎麼解決?」,而是「PM 在哪裡?」

當然,這並不是說 PM 絕對不能親自動手。在真正的緊急關頭,或是在需要有人率先開路時,挺身而出是必要的。真正的問題,不在於「撿起事情來做」這個行為本身,而在於我們是否失去了判斷力,忘了去區分:什麼時候該扮演「救火隊」,什麼時候又該退一步,扮演引導團隊成長的「教練」。

我們在【病症11】中,探討了團隊過度依賴「明星球員」的風險,但有時候,那個阻礙團隊成長的瓶頸,其實正是我們 PM 自己。PM 的角色,不該是成為團隊能力的「天花板」,而應該是努力成為支撐團隊成長的「地板」。

處方籤

這份處方,是你的「僕人式領導轉型指南」。它將幫助你抑制住自己的英雄主義衝動,將團隊的成長,視為自己最大的成就。

第一劑:從「執行者」轉變為「賦能者」

當問題發生時,你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「我該怎麼做?」,而是「我該如何賦能給團隊,讓他們自己解決?

  • 你的新口頭禪
    每個人的風格不同,但核心精神都是將問題的所有權還給團隊。你可以試試看以下幾句:
    • 引導思考型: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?」
    • 賦予信心型:「這個問題有點棘手,但我相信你的專業判斷。你初步的想法是什麼?」
    • 尋求方案型:「針對這個狀況,我們有哪些可能的選項可以評估?」
  • 你的新任務
    • 提供資源:團隊需要什麼工具、預算或訓練課程?
    • 排除障礙:團隊是否被跨部門的溝通、或是公司的繁文縟節給卡住了?這些才是你該親自下場處理的「髒活」。
    • 給予授權:明確地告訴團隊,他們有權力做出決定,並且你會為他們的決定背書。

第二劑:從「給答案」轉變為「提問題」

一個好的領導者,是教練,而不是老師。你需要用提問,來引導團隊自己找出答案。

  • 當團隊問你「該怎麼辦?」時,你可以反問
    • 「關於這個問題,你目前觀察到了哪些現象?」
    • 「我們有哪些可能的選項?各自的優劣點是什麼?」
    • 「如果讓你來做決定,你會選擇哪個方案?為什麼?」

第三劑:擁抱「可控的失敗」

團隊的成長,必然伴隨著犯錯。你需要為團隊創造一個「安全的練習場」,讓他們可以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,勇敢地嘗試與失敗。

  • 你可以說:「這個新方法聽起來很有趣,雖然我們都沒試過,但我覺得值得一試。最壞的情況是什麼?如果失敗了,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?讓我們一起把風險控制住,然後放手去做吧!」

臨床實戰

好,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你忍不住想跳出來拯救世界的會議室。

當你看到小梅陷入困境時,如果你服用了這份處方,你可以怎麼做?

  1. 啟動「賦能者」模式,將問題還給團隊
    你不會立刻跳出來給答案,而是會先對小梅說:「小梅,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回饋,也是設計師最有價值的地方——如何將抽象的『感覺』轉化為具體的『設計』。妳是專業的,妳覺得可以從哪些方向著手,讓畫面更『活潑』?」
  2. 扮演「清道夫」,排除溝通障礙
    接著,你會轉向行銷主管,幫小梅掃除溝通上的障礙:「主管,為了幫助小梅能更精準地抓到您要的感覺,可否請您提供一兩個您覺得『活潑』的網站或圖片參考?或者,我們可以安排一場 15 分鐘的會議,由小梅直接和您對焦,找出具體的設計方向。」
  3. 給予授權,建立信心
    最後,你會對小梅說:「小梅,釐清需求本來就是設計流程的一部分。妳就放心地去跟主管討論,無論最終的設計方向是什麼,我都支持妳的專業判斷。」

在這樣的引導下,才更有機會讓專案前進以外,團隊也有更好的成長:小梅獲得了一次寶貴的、直接面對利害關係人的溝通經驗;而行銷主管的需求被更深入地理解。

特別門診:PM 的領導力
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:「怎麼這些聽起來就像是主管該做的事啊??」

是的,沒錯,你說對了一半。

這些確實是領導力的展現,而主管通常被期望具備領導力。但 PM 的領導力與主管的權力,在根本上是來自不同的源頭。

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兩種不同的「貨幣」:

  • 職位權威:這是主管的「法定貨幣」。來自於組織賦予的職位,讓他擁有指派任務、進行績效考核的權力。就算團隊不完全認同,也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服從。
  • 影響力:這是 PM 的「社交貨幣」。它不是公司給的,而是你透過每一次成功的溝通、每一次可靠的承諾、每一次為團隊掃除障礙,一點一滴「賺」來的。你沒有權力命令任何人,你只能透過贏得團隊的信任與尊敬,讓他們「心甘情願」地跟隨你的方向。

當然,最理想的主管,是懂得善用影響力來領導的;而最成功的 PM,其影響力有時甚至會超越主管的權威。關鍵在於 PM 從第一天起,就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口袋裡沒有法定貨幣,你唯一的資產,就是你建立信任、贏得影響力的能力。畢竟,專案的成敗繫於你一身,但實際執行的卻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。

最後的醫囑

PM 的工作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萬能的錯覺。我們是資訊的中心、溝通的橋樑,好像所有事情都得經過我們,才能順利運轉。但一個 PM 真正的成功,不是讓自己變得「不可或缺」,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「可有可無」。

當你的團隊在你休假時,依然能自主地解決問題、做出決策、順利地推進專案,那才代表你真正地成功了。

所以,下次當你又想說出那句「沒關係,我來處理就好」時,請先停下來。試著把這句話,改成:「我相信你處理得來。告訴我,你需要什麼協助?
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05/20145790kOw8o7uC2b.png
放下它!


上一篇
病症26:「拜託,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?」
下一篇
病症28:「專案這麼多時間不夠用 RRR!!!」
系列文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9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