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場產品的設計評審會議,是初階的 UI 設計師小梅初登場,在會議上正有些緊張地展示她負責的活動頁面設計稿。
展示結束後,行銷主管給出了一個模糊的回饋:「這個頁面的整體感覺…好像有點太『平』了,能不能讓它看起來更『活潑』一點?」
小梅看起來有些不知所措,她試探性地問:「請問…您是指顏色嗎?還是字體…?」
你看著小梅一臉茫然,又看看行銷主管那一副「妳應該要懂我」的表情,心中那股熟悉的「救世主」衝動油然而生。為了讓會議能有效率地進行下去,也為了保護小梅不被繼續追問,你立刻跳出來解圍。
你笑著對行銷主管說:「我大概知道您的意思了,應該是希望增加一些動態的視覺元素,來提升節慶感。」然後你轉頭對小梅說:「沒關係,這個我來處理就好。我以前做過類似的,會後我直接開 Figma 幫你調整一下,很快的。」
行銷主管滿意地點了點頭,小梅也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,並對你投以感激的眼神。你感覺自己像個拯救世界的英雄,不僅解決了溝通的僵局,還幫團隊成員扛下了一個難題,心中充滿了成就感。
然而,你沒有注意到的是,在解決問題的背後,隱藏著一個更長遠的問題:團隊又一次習慣了「有問題,找 PM 」的模式。你解決了眼前的麻煩,卻也讓團隊的依賴性又加深了一分,離他們能獨立作戰的目標,又遠了一步。
如果你也常常在團隊卡關時,忍不住捲起袖子說出那句「沒關係,我來處理就好」,那麼你可能正罹患了「英雄主義併發症」。
這個病症的根源,在於我們錯誤地將 PM 的價值,定義為「解決最多問題的人」。
這是我過去慘痛的親身經歷。
當時的我,為了讓事情順利推進,撿起了所有沒人做的事情,從改設計稿、寫文案到下 SQL 指令,幾乎無所不能。短期內,專案確實都順利完成了,我也練就了一身武藝。但回過頭來才發現,團隊並沒有因為這樣而茁壯,反而變得更加依賴。而專案的偉大成就,終究是需要一群厲害的人才能完成,而不是只靠一個人去 buff 全場。
當 PM 親自下場救火、修改設計、甚至幫忙寫文案時,短期來看,效率確實很高,問題也很快被解決了。但長期來看,這是一種對團隊的「慢性毒藥」:
當然,這並不是說 PM 絕對不能親自動手。在真正的緊急關頭,或是在需要有人率先開路時,挺身而出是必要的。真正的問題,不在於「撿起事情來做」這個行為本身,而在於我們是否失去了判斷力,忘了去區分:什麼時候該扮演「救火隊」,什麼時候又該退一步,扮演引導團隊成長的「教練」。
我們在【病症11】中,探討了團隊過度依賴「明星球員」的風險,但有時候,那個阻礙團隊成長的瓶頸,其實正是我們 PM 自己。PM 的角色,不該是成為團隊能力的「天花板」,而應該是努力成為支撐團隊成長的「地板」。
這份處方,是你的「僕人式領導轉型指南」。它將幫助你抑制住自己的英雄主義衝動,將團隊的成長,視為自己最大的成就。
當問題發生時,你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「我該怎麼做?」,而是「我該如何賦能給團隊,讓他們自己解決?」
一個好的領導者,是教練,而不是老師。你需要用提問,來引導團隊自己找出答案。
團隊的成長,必然伴隨著犯錯。你需要為團隊創造一個「安全的練習場」,讓他們可以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,勇敢地嘗試與失敗。
好,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你忍不住想跳出來拯救世界的會議室。
當你看到小梅陷入困境時,如果你服用了這份處方,你可以怎麼做?
在這樣的引導下,才更有機會讓專案前進以外,團隊也有更好的成長:小梅獲得了一次寶貴的、直接面對利害關係人的溝通經驗;而行銷主管的需求被更深入地理解。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:「怎麼這些聽起來就像是主管該做的事啊??」
是的,沒錯,你說對了一半。
這些確實是領導力的展現,而主管通常被期望具備領導力。但 PM 的領導力與主管的權力,在根本上是來自不同的源頭。
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兩種不同的「貨幣」:
當然,最理想的主管,是懂得善用影響力來領導的;而最成功的 PM,其影響力有時甚至會超越主管的權威。關鍵在於 PM 從第一天起,就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口袋裡沒有法定貨幣,你唯一的資產,就是你建立信任、贏得影響力的能力。畢竟,專案的成敗繫於你一身,但實際執行的卻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。
PM 的工作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萬能的錯覺。我們是資訊的中心、溝通的橋樑,好像所有事情都得經過我們,才能順利運轉。但一個 PM 真正的成功,不是讓自己變得「不可或缺」,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「可有可無」。
當你的團隊在你休假時,依然能自主地解決問題、做出決策、順利地推進專案,那才代表你真正地成功了。
所以,下次當你又想說出那句「沒關係,我來處理就好」時,請先停下來。試著把這句話,改成:「我相信你處理得來。告訴我,你需要什麼協助?」
放下它!